郝凱
近日,聊城市城區(qū)東昌路與柳園路交叉口的交通治理案例獲評“國家級精品”,成為全國城市交通優(yōu)化的標桿。這一殊榮背后,并非僅僅依靠先進的技術或設備投入,而在于它用“繡花功夫”回應了老百姓最樸素的期待:出行更安全、效率更高、生活更舒心。這個案例如同一面鏡子,照見了城市治理的終極價值——真正的精品工程,不是掛在墻上的獎牌,而是刻在百姓心頭的便利。
城市治理的底色,是讀懂“人”的需求。東昌路與柳園路交叉口的改造,處處透著對民生痛點的精準把脈。當非機動車與行人因缺乏等候區(qū)在車流中“見縫插針”,當右轉車輛與直行人群在路口“貼身肉搏”,當高峰時段的擁堵讓通勤者頻頻“路怒”,這些細節(jié)的困頓,正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題。聊城的解題思路很明確:切除5米綠化帶設置非機動車“蓄水池”,看似犧牲了景觀,卻換來了行人駐足的安全島;施劃彩色鋪裝、調整車道分布,表面是標線的改變,實則是用路權的重新分配守護“慢行優(yōu)先”;而激光雷達與智能信號系統的應用,更讓冰冷的科技有了溫度——每小時千余次的實時數據回傳,最終化作路口減少的11秒等待時間。這些舉措沒有宏大敘事,卻讓市民在每一次順利通行時感受到被重視。
城市治理的靈魂,是打破“面子思維”。曾幾何時,一些城市的“精品工程”陷入怪圈:景觀大道越修越寬,卻讓沿街商鋪斷了客流;智能設備層層疊加,但信號燈依然與車流“各說各話”;評比時數據光鮮,驗收后問題照舊。反觀聊城這一案例,其可貴之處在于敢于向形式主義“亮劍”。削窄綠化帶、壓縮機動車道,這些“退讓”背后是主政者以民生實效為重的魄力。事實證明,城市治理不在于用了多少前沿概念,而在于是否舍得把資源投向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。
精品的生命力,在于延續(xù)“為民初心”。東昌路與柳園路交叉口的改造啟示我們,精品工程從來不是終點,而是持續(xù)優(yōu)化的起點。市民的出行需求會變,城市的交通壓力會變,但城市主政者“把麻煩想到前頭,把方便送給群眾”的立場不能變。這需要更多“便民”思維:在數據監(jiān)測中預判瓶頸,在民意收集中發(fā)現盲區(qū),在技術迭代中升級服務。
一座城市的價值,不在于擁有多少地標建筑,而在于街頭巷尾處處流淌著人性化關懷。當清晨送孩子的家長不再緊攥著孩子的手腕過馬路,當雨中奔忙的外賣員有了遮雨的等候區(qū),當晚歸的上班族少了一次次無謂的剎車,這些細微處的改變,遠比獎杯上的銘文更動人。期待更多城市能從這樣的“精品哲學”中汲取智慧:唯有以民心為尺,才能丈量出真正的精品高度;唯有以便民為錨,才能讓城市發(fā)展的航船行穩(wěn)致遠。
2025-04-18 14:15:26
2025-04-18 11:14:43
2025-04-18 11:14:10
2025-02-13 10:19:29
2025-01-03 09:12:18
2025-01-03 09:11:38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iufei@lcxw.cn